【第二屆-精銳藝術節】

迷中謎Part I

Riddle My Riddle

Art & Arch Museum由綠建築大師郭英釗所設計,代表藝術與建築的並進。讓Art & Arch 彼此相乘相加值,展現1+1大於無限的力量。自2012年9月落成迄今,致力成為一座「分享藝術文化與生活美學的平台」將美的事物帶進生活空間,讓藝術不再有距離,是AAM持續努力的目標。

想要更進一步將藝術推廣給民眾,讓藝術與民眾之間零距離,因此有了第二屆精銳藝術節的誕生,【迷中謎】成為這次佈展的主題,由台灣當代藝術家龎銚、楊北辰、宋璽德、吳冠德為觀眾現場解藝術家的迷,也解藝術的謎;展場佈置將老師們平日創作的工作室、工作台移至現場,讓民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了解藝術家是在什麼樣的場所內產生靈感及創作,讓藝術與民眾成為無形中存在的共同體。

藝術令人著迷,玩者迷,觀者跟著迷。

藝術是個謎,暗示什麼?又訴說何事?

藝術家更是團謎,藏身作品背後,任憑解讀,如煙似霧。

有趣所以迷人,多變所以如謎,第二屆精銳藝術節,邀請您一同來解開藝術的迷中謎。

龎銚、楊北辰、宋璽德、吳冠德  邀您解謎……

藝術家與作品

藝術家 龎銚

作畫的過程,像是我和作品之間的一種對話。而展覽,就是作品與空間和觀賞者之間的互動了。這時,我希望自己可以隱身在作品之後,甚至不重要,或者也是觀者之一。我相信,空間,作品和觀者像一個共生的有機體,這三者任一種元素改變了,作品的樣貌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位觀賞者都會因自身的經驗和背景的不同,而對當下某一空間中的某一件作品,投射出不同的情感經驗。

這次的聯覽有一個有趣的核心:解謎。所以我在展場中,除了畫作,還會放置一些從作品中分解出來的零件,或某些工具。這部份,希望能提供給觀賞者某些作畫的過程,更真實一些,更生活一些。藉由這些現成物的展示,可提供更多的線索讓觀眾連結到畫作中。一虛一實,亦虛亦實,希望能形成一種不錯的互動。

迷,有點距離,不太清楚,才是謎。
其實,這種狀態還不錯。

作品:《黑色語彙 》

龎銚在創作中想表達最根本的東西:從有形到無形、從抽象畫作中傳達如同寫實般的情感連結;對於繪畫,與一般藝術家不同的是龐銚不用繪畫做為生活上的宣洩管道而是在繪畫過程中找到一種生活上的平衡狀態,只有在回到畫布上創作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心靈上的寄託。

藝術家 楊北辰

在我的記憶經驗裡,“深度”和“速度”往往是相互反比的。記憶所形成的過程越緩慢,回憶所勾勒的輪廓越清晰。「緩慢」(雕刻進行的過程)和「清晰」(作品細節的呈現),便構成了我主要的藝術內容。

從1997年起,我開始製作木雕作品來複製和再現某些特定的物件。因為想透過對這些物件的描寫與刻劃,對物件的主人作另外一種“睹物思人”式的側寫。這個貌似浪漫與感性的記憶構築過程,其實需要的是精準的製程和繁瑣的工序來加以實踐。

楊北辰喜歡以木頭做為創作,因為再下刀時木頭會產生它獨特的香味這使他入迷,而木雕需要慢工及細活才能雕出好作品來,透過一個物件可以看到人的特質而非外在的感覺,在雕刻的當下時常會因一些細部的地方而有所感觸所以作品無法大量生產甚至只有單獨一件,就如同信義計畫區的黃金地段般那樣獨特。

藝術家 吳冠德

我相信真正的藝術不只是那一件件具有質量且佔有空間的「作品」,而是「活在創作中的狀態」,即無時無刻都在創作,對我而言,生活與藝術沒有分別。作品及展覽本身乃是與群眾可以溝通的方法之一,讓自己的人生不會陷於孤獨與過份的執拗之中。

作品:《生息》

吳冠德從小就有非常深的國畫造詣,這也造就他在往後的作品中有國畫的精神;在他創作的過程中不同於一般的畫家拿著畫筆作畫,而是取材於自然的東西,如樹枝、梳子、石頭、公仔等都能成為他的畫筆,以最原始最簡單的素材來呈現他的畫作。

藝術家 宋璽德

我的創作大多是以動態的造形表現。「人」與「動」一直存在著緊密的關係,無論是從心靈面的喜怒哀樂如此,生理面的五臟六腑的動、器官、血液的流動、肢體到外在表皮存在各種動能、動態與表情。

近年來,我在動的造形上加入光的要素,「光」及「動」皆是可被人感知卻無實際形體的「非物質性」要素。透過不鏽鋼材質多層次的打磨與拋光後,金屬材質性產生的是理性的科技感與冰冷的特性,我希望如此的條件下創造出我所冀求的造形溫度與人性的互動。

宋璽德的創作都以不銹鋼做為主視覺,他喜愛以光做媒介,將不同的光源打在不銹鋼上再投射到畫布上將會產生出不一樣的感覺,如此一來即能將所喜愛的動與雨以不同的樣貌產現出來。

他的作品就如同他的人一樣有著強烈的對比;他用冷的不鏽鋼加入暖的燈光融合,如同他剛硬的外表下卻能表現出細膩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