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精銳藝術節】

國際藝術在台中

Art & Arch 1+1的無限可能

建築美,城市就有了風景;空間有創意,城市就有了活力。 建築大師科比意曾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融合了工程技術與造型藝術,建築提供機能的同時,也賦予使用者感性面的需求,同時訴說著時代演進、記錄了生活文化。

深耕建築領域近二十年,對精銳而言,建築是一座居住的藝術品,如同城市裡的巨型雕塑、百年風景;建築更是一個載體,生活與夢想是其中我們要賦予的內涵。

近年來,精銳積極購置藝術品提供社區收藏,不僅力挺本土藝術家,也將美的種籽散佈出去,過程中的種種迴響和感動,讓我們自期一個更高一點、更遠一點的目標,將企業對作品的熱情提昇為對生活、對城市的熱情,由一個豪宅品牌到一個社會品牌,發揮更多的影響力 —–「精銳藝術館AAM」即源於此。

歷時兩年,2012年夏天,「精銳藝術館AAM」落成,第一屆「國際藝術節」旋即揭幕,一場橫跨歐亞美的重量級國際知名藝術家聯手展出,而由國內綠建築大師郭英釗所規劃設計的展館,本身也等同一座藝術品,在建築美學中處處蘊藏對自然環境的謙和禮遇。 我們對這一次建築與藝術的邂逅充滿期待,同時衷心感謝所有參與其中、協助支持者的熱情鼓勵,若不是大家不計利益的無私投入、不會有今天令人驚艷的展出。

Art & Arch建築即藝術、建築與藝術,希望這座平台能激發出無限的能量。

主辦單位:精銳藝術館AAM
策展單位:菲利浦畫廊
指導單位: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媒體協辦:城市廣播 FM92.9

藝術家與作品

瓦兒,法國藝術家,童年時期經常漂泊於南美和非洲之間。有人說偉大的藝術家沒有家鄉,因為他們在藝術的世界裡已然超越了國籍界限。若所言屬實,瓦兒肯定是其中之一。2004年以來,瓦兒在巴黎與曼谷之間往返居住,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她在亞洲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並賦予她創作的翅膀。

作品:《urban life》

憑著自學和天份,她花了兩年時間在巴黎和藝術家Yanne Kintgen 專心學習。這段期間,瓦兒對雙手的掌控與心靈都獲得了充足的自信。她不以自己在工藝手法或技藝背景的不足為憾,認為這些正是有助她自由創作的靈感來源。熱愛自由的瓦兒,一一打破了物質、精神和文化上的創作束縛,僅僅兩年時間,她已經能獨立創作,並且靠藝術為生。

作品:《lecture》

第一屆-AAM精銳藝術節-作者

第一屆-AAM精銳藝術節-作者

保羅‧舒特曼被公認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作品展現傳統匠師的嫻熟技法,其中蘊含的現代觀點更流露出豐沛想像力。舒特曼強調物件的形式,偶爾也著重超現實的特性,廣為人知的作品類型包括銅雕人像、靜物、以及重新演繹藝術史上的名作。他的作品散發出熾熱的生命力,展現卓越的工法,在在令人印象深刻。

舒特曼於1960年代創作的具象雕塑,將深層的情感揉入印象派的外在表現形式裡,強烈、流暢的製模技巧同時捕捉了藝術家手部的運動與敘事性的樣態,揭示既高雅又沈鬱的內在生命能量。

第一屆-AAM精銳藝術節-作品

1970年代起,舒特曼逐漸轉向靜物創作,慧詰、優雅、活力充沛是這時期作品的特徵。他將水果、瓶罐等靜物堆疊成岌岌可危的平衡感,甚至呈現不平衡的狀態,讓它們隱含豐富的動能。他賦予物件與其既有本質背道而馳的性格:不須支撐物卻能逕自挺立的布幔、似卵石般疊砌成堆的銅製紙袋、比實物尺寸大上數倍的蘋果與梨子。

彼得‧沃塔克對建築藝術語彙的熟稔來自其知名建築師父親的薰陶。沃塔克早期曾於當代肖像雕塑大師菲利普‧葛勞斯曼的門下拜師習藝(葛勞斯曼至今仍致力於打破藝術史中肖像創作的框限)

1999年,國際知名藝評家索倫‧邁勒基恩於《國際先驅論報》中讚譽彼得‧沃塔克為「二十世紀末最傑出的動物雕塑家」。

作品:《petergreatgeesepair》

之後彼得轉而師從另一位雕塑大師:保羅‧舒特曼。他在這段期間發展出以水果美化日常生活環境的獨特系列作品,彼得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手法,將動物與水果這兩類題材合併創作,就此奠定了他在藝術萬神殿中的特殊地位。

作品:《largeapple》

在過去的數世紀中,能夠榮登這些非凡「地位」的藝術家,僅有諸如蓬朋、巴里等人,而彼得卻在二十世紀接近尾聲之際,將這樣的藝術帶到世人眼前。
沃塔克的才華亦受到紐約的賞識,他目前正在百老匯展出十六件重要創作,而我們很榮幸也很幸運,得以從這批作品中精選數件佳作於台中展出。

路易斯‧德布在1940年意外踏進了雕塑的領域。他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父親務農。成年後,他為了一份在巴黎市的藝術印刷場的工作而離開了家鄉。在那裡,他遇到了一群藝術學院的學生。

他以學生之一的路易斯‧威爾胥烏爾為模特兒創作了一件石雕半身像,這件作品讓他榮獲由路易斯‧阿拉貢親自頒授的費內恩獎。接著,他便陸續創作了木雕、石雕、和首件銅雕作品,並獲邀參加法國與世界各地的展覽。

1962年,他舉辦了首次個展「羅丹–馬約爾–德布」,共展出二十六件作品,從此打開了他在雕塑界的知名度。1972年,他的九米高銅雕《大地》被日本西武公司選為設置在東京池袋公園的公共藝術,其複製版則陳列於巴黎拉德芳斯區的倒影廣場。自此開始,太陽帝國對路易斯‧德布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

路易斯‧德布擁有法國藝術及文學軍官勳位,曾獲頒法國國家功績之騎士勳章,另於1998年獲參議員雷內‧巴勒耶爾頒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之騎士勳章。

喬伊‧布朗在日本度過童年,並當過傳統陶藝學徒。紀律嚴格的學徒生活中,她整日與泥巴、烈焰與土窯為伍,製陶工作成為一種生命的姿態,定義了她的審美觀,也正是這樣的美學,指引著她如何工作、生活、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每年夏天,遵循著日本傳統,喬伊‧布朗在她位於Kent的窯燒工作室燒製作品,經歷連續七天的燒製,作品成敗就取決於開窯的瞬間,一旦失敗唯有全部毀棄,因此每件作品都是時間的精粹,也彷彿母親懷胎十月所孕育出來的唯一寵兒。圓形、自然素材的陶與銅雕作品,表現出沉穩的重量感,而人物的表情與姿態,又將沉穩的重量昇華為一種和煦、明亮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每件作品的眼睛都是最後完成,儘管是簡單的兩個圓點,喬伊‧布朗卻能讓它們各個呈現不同的神采與情態,天真、快樂、憂傷、迷惘、寧靜……種種神貌就在「點睛」的一霎間出現。

喬伊‧布朗的作品先後在美國、歐洲以及亞洲各大美術館與藝廊展出,並曾登上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知名報紙與藝術期刊。1998年她與丹尼‧庫柏共同創辦《寂山藝術中心》,這個非營利的藝術組織致力於促進東西雙方的藝術交流。2003年,喬伊‧布朗獲得Ruth Steinkraus-Cohen紀念獎所頒贈之傑出女性獎。

雷耶的成長環境充滿了藝術氛圍的薰陶,她的父親路易斯.德布在他所屬的年代 (1940年至1990年)裡,是一位極富盛名的雕塑家。米雷耶居住於巴黎市中心一處甚為老舊的街坊,這是她汲取創作靈感的源處她的創作能量媲美埃貢.席勒或古斯塔夫.克林姆等表現主義的大師,在其油畫及水彩作品中可明顯地感受到她在色彩上的天賦,這在當代藝術的創作者中實不多見。她的每一件作品向觀者傳達一股深刻的敏銳與浩然的真誠,我們隨著她的肖像作品進入她甜美的夢想世界,在在使人意猶未盡。她的展出經歷雖僅限於法國當地,而且次數不多,但卻場場成功。由於她的父親與菲利普‧史戴長久以來的友誼,她因此選擇了以台灣作為唯一的海外展出地。

汪天亮現為福建閩江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在創作風格上,他延續並發展了傳統中的抽象手法,抽象手法不是西方的專利,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處處可見,長期在中國的書法、水墨畫方面的藝術積澱,使汪天亮的藝術風格逐步走向了抽象。在藝術媒材上,他選擇將漆藝做為自己的藝術歸宿,在漆藝創新上,將漆立體造型作為自己的亮點。汪天亮的藝術創新就是在傳統漆藝的基礎上發展,它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即是傳統漆藝的個性化延伸,更是對現代漆藝的開拓性創造,顯示出勃勃生機。

李綱是近年實驗水墨領域湧現出來的一位代表畫家。其水墨作品集灑墨、渲染、勾線、拼貼、加白粉於一體,既抽象又具象,隨意地「寫」,又刻意地「做」。畫面的黑、白、灰層次表達極為厚重豐富,同時又有效地保持了水墨媒材的固有魅力。但這些並非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特徵和他所關注的焦點。最重要的是,他以這套綜合技巧真切地表現出人與環境融合、衝突的狀況,將視覺感受和都市元素擠壓在一個有限的空間,產生一種精神和視覺上的力量感,令人在此空間中呼吸和思考。 李綱的水墨作品打破原有的現實空間的秩序,伴隨著水墨肌理、滯澀而堅定的用筆和色墨的塊面交織,帶有迷夢一般的情懷、內心世界的獨白與對外在物質世界的體悟,以一種略帶憂鬱與感傷的搖曳姿態緩步展現出來。 李綱作品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而在於不斷挑戰我們視覺想像的極限,並最終改變我們的固定思維模式。

來自東歐國家立陶宛的國際級畫家,不僅當地政府贈與一棟古堡作為他的工作室,他亦拿下多次國際獎項。
他認為蝴蝶與他的畫作同樣能以多樣的姿態與豐富艷麗的色彩呈現自己,並且都能對人產生一種極正面的能量影響。此外,這次展出的畫作中常見耀眼炫麗的蝴蝶、極具神秘感的半人形象,由於藝術家同時將它們身上的色彩擴散至整座叢林間,因而,畫中的整座叢林皆被暈染上色,最終構成一幅幅極具魅惑、雅麗的畫面。
西基塔斯.史坦紐納在AAM展覽,除了是台灣與歐洲文化難得的交流也帶給民眾新舊時空錯置的奇幻感受。

為國際知名的詩人藝術家,192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無錫,於1952年赴巴黎深造,以艷麗的色彩及大膽的表達方式見稱,樹立了獨立於主流畫風之外的特殊風格。 丁雄泉對女人、花、鳥和動物的描繪中,充滿著活力、新鮮感、和亮麗的色彩,它們讓畫顯得有力並充滿個性。在作者的畫中世界,是個充滿感官快樂,並有誘惑、魔力的世界,吸引著那些對大自然懷有激情的人們。 受到野獸派馬蒂斯的影響,在其作品中可見色彩光鮮亮麗、對比鮮明,但又有些不同的是,丁雄泉帶有中國民間彩繪風情,喜歡透明而鮮活的色彩並置,而在線條上一氣呵成、隨性寫意,也是他的特色之一。之後畫作的顏色轉向螢光性的鮮明西方色彩,以書法水墨般的筆觸線條書畫,融合東西方繪畫表現的精神。